2025 年 10 月 18 日 12 时,北京的秋风掠过清华园,那座承载了百年记忆的校园悄然换为黑白底色。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,在他曾眷恋的故土溘然长逝,享年 103 岁。这一刻,科学的星空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星辰,而中国的科教史上,永远镌刻下这位世纪老人的名字。

一、物理苍穹的拓荒者
“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,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”—— 弗里曼・戴森的评价,是对杨振宁科学人生的精准注脚。1954 年,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“杨 - 米尔斯规范场论”,如同为现代物理学搭建了坚实基座,其重要性可与麦克斯韦方程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媲美,后续催生多个诺贝尔奖。三年后,35 岁的他与李政道因 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” 的革命性发现摘得诺奖,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,奥本海默盛赞这一发现 “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”。
这份突破源于骨子里的质疑精神。当年“θ-τ 之谜” 困扰学界时,他不惧权威质疑,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叩开真理之门,最终经吴健雄实验验证,彻底改写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。而 “杨 - 巴克斯特方程” 的发现,更跨界开辟了物理与数学研究的新维度,彰显其科学视野的广度与深度。直至 93 岁高龄,他仍能在中科大实验室与师生畅聊 “李杨零点” 的探测进展,对未知的好奇如少年般纯粹。

二、赤子归航的筑梦人
“中国男儿,要将只手撑天空”—— 父亲杨武之教唱的歌谣,贯穿了杨振宁的一生。1922 年生于合肥的他,6 岁随父迁居清华园,16 岁因战乱辗转昆明求学,西南联大的岁月埋下了科学与家国的双重种子。1971 年,他冲破阻碍回国访问,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归来的华裔科学家,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,被誉 “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”。
这份眷恋化作毕生践行的承诺。他募集资金设立“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”,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,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。1997 年,75 岁的他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,立志打造 “中国版普林斯顿”,不仅捐献 100 万美元,更引进姚期智、王小云等顶尖人才,将这里打造成基础研究的高地。2003 年,他定居 “归根居”,以 “东篱归根翁” 自勉,把最后岁月献给故土。对中科大,他更是一往情深:从 1978 年为少年班建言 “不拘一格育人才”,到 1994 年受聘理学院名誉院长,再到晚年四次出席奖学金典礼,他的足迹里满是对家乡科教的期许。
三、先生之风的传承者
“宁拙毋巧,宁朴毋华”—— 这八字治学格言,是杨振宁留给后辈的精神遗产。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记得,先生常说 “做学问要先老实弄熟,方能谈巧”,讨论会上总会耐心聆听年轻人发言,不懂就追着问。这种谦逊与执着,让他在百岁高龄仍保持强烈求知欲,在夫人翁帆眼中 “率真得像个孩子”。
他的精神更化作照亮后辈的光。潘建伟院士坦言:“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,中国人能做顶尖科学”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,是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”。这种自信,源于他将中国文化之根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 —— 他既敬畏自然规律的 “诗意之美”,也坚守 “有生应感国恩宏” 的家国信条。
此刻,清华园的黑白页面仍在诉说哀思,中科大的铜像静静矗立,而“杨 - 米尔斯规范场论” 依旧在物理课本中闪耀。杨振宁先生曾说,科学的秘密会让人产生 “敬畏之情”。如今,这位探索者归于星辰,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,终将在长河中永远流传。
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;星落长河,光照千古。
